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
(相关资料图)
“在四季为何会看到不同的星空”“如何通过星星判断方向”……在澄迈县加乐中心学校四年级的一堂课后服务课上,云上屏幕那一端,老师抛出问题,屏幕这头,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科学小实验揭开谜底。
为帮助我省乡村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,今年春季学期起至2024年1月,海南省教育厅、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发起“线上课后服务”公益项目。该项目由海南省电化教育馆负责牵头实施,利用学校的延时服务时间,免费为我省部分市县学校的四年级学生提供在线直播科学课,让广大青少年体验探索的乐趣,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。
播撒科学的种子
“同学们,大家观察照片中的几位小朋友,看看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哪些部位?”6月29日下午,在澄迈县加乐中心学校四年级3班的一堂科学课上,屏幕那头的支教老师和学生们频频互动,孩子们自信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:“鼻子”“我觉得是头发的颜色”……
在小实验环节,教室里瞬间沸腾,学生们把五官贴纸摊开,再根据人脸的面部特征重新拼凑,感受脸部不同的组合变化,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遗传性状。
“我特别喜欢这门科学课。”澄迈县加乐中心学校四年级3班学生王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,课堂上,老师还指导同学们制作夜行动物的眼睛模型,了解“夜间猎手”的工作状态。
澄迈县加乐中心学校教师舒宗雪观察发现,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“以前,孩子们的科学知识来源仅局限于教师以及相关视频的讲解。如今,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知识渊博,授课生动,还开展线上互动交流,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科学奥秘,大家很感兴趣。”舒宗雪说,每周一节线上科学课,在学生的心中种下探索求知的种子,学生们都很期待。
据悉,“线上课后服务”公益项目将零散的社会公益资源对接到一些相对薄弱、素质教育存在短板的乡村小学,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“云课堂”让学生开阔视野、增长见识,为学生打开一扇科学之窗。
“云课堂”赋能乡村教育
“云课堂”突破了地域限制,让知识能够“飞”进更多的乡村学校。虽然相隔2000多公里,但在线上教学过程中,来自北京的支教教师吴久玲感觉她和学生的心越贴越近。
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,吴久玲花了不少工夫去琢磨教学方法。“例如在‘遗传密码’这节课上,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,让同学们对五官基因遗传规律有了直观的感受。”吴久玲说,在线上支教过程中,不少学生积极抢答课堂提问,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。
“支教志愿者教师招募方面,‘线上课后服务’公益项目组收到660多份简历,经过重重筛选,最后招募合格志愿者教师79人。同时,项目组还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合作,招募了8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。”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保障直播授课效果,项目组对志愿者进行分组管理和统一培训,让每位支教志愿者更好地掌握授课过程、教学要求等细节。在此基础上,再配合日常巡课、教学评分、参课老师回访、投诉反馈等,建立起五大课程质量保障体系,确保乡村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“孩子们十分期待每周的线上直播科学课。”儋州市南丰镇松门小学四年级1班班主任唐海鹏说,屏幕远端的志愿者教师讲授方式新颖、内容丰富,为学生打开了新视野,也让本地教师在教学上深受启发。
截至目前,“线上课后服务”公益项目已在我省儋州、定安、澄迈、临高、琼中等市县开展,共涉及100所学校,项目校共计开展“1对1”直播授课800余次。海南省电化教育馆有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,我省将扩大试点范围,在其他市县选取符合要求的学校参与“线上课后服务”公益项目,为更多乡村学校开设“空中课堂”,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,赋能乡村教育。(徐慧玲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